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精选(九篇)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设置已经从传统项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现在课程项目增多、学生选课自主、注重学生兴趣、注重教学技巧和注重课堂气氛等方面。体育舞蹈是作为高校体育课的新兴项目,是近年才在高校发展起来的,该课程在高校开展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它可以更好地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为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是竞技体育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舞蹈,是以身体动作舞蹈为基本内容,双人或集体配合,既有娱乐健身作用,又有竞技表演的体育运动。它将艺术、体育、音乐等融于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的典范,是世界通用的情感语言。体育舞蹈按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按竞赛项目分为三类,即摩登舞、拉丁舞和团体舞。其中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五种舞;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恰、桑巴、斗牛和牛仔五种舞。团体舞是摩登舞或拉丁舞的混合舞。
体育舞蹈每一舞种的风格都是与发源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审美观念等密切联系的,是受其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每一舞种展现的美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其特点见表1。摩登舞除了探戈舞外,都起源于欧洲,具有端庄、含蓄、稳重、典雅的风格和绅士风度,舞步流畅,轻柔洒脱,舞姿优美,起伏有序,是老少皆宜的舞系。拉丁舞,除了斗牛舞外,都起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动作豪放,速度多变,舞步内容丰富,具有热情、奔放、浪漫的风格特点,深受中青年人的喜爱。
从技术层面看,体育舞蹈的练习要求练习者保持昂首、挺胸、收腹、立腰、提臀、松膝、沉肩等技术特点,会长期锻炼练习者腹部、腰、臀、腿部力量,有效地矫正学生身体的姿态和行为,尤其是对一些长期习惯于行走时含胸、垂头、驼背的人,矫正的效果更显著。同时,随着自身姿态的逐渐完美,增加学生自身的形体知觉,对自身产生强烈的自尊和自信,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情感的表现能力,充分展现形体的美和高雅脱俗的气质。
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生理机能的健全和形体的塑造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纠正肩、背、胸、腹、腿、足等部位的不良姿态,促使肩背、脊柱、胸廓、骨盆、下肢等支持器官更趋完美,使身体更加端正挺拔、线条更加优美匀称。经常进行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肌纤维变粗,而且坚韧有力,使其中所含蛋白质及糖元的储备量增加,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及代谢,使骨外层的密质增厚,骨质更加坚固,从而提高骨骼系统的抗折断、弯曲、扭转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关节的韧性,提高关节的弹性和灵活性bd半岛官网。大部分体育舞蹈动作能使髋部得到全方位的运动,腰腹肌和骨盆肌得到锻炼,而且能加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机能,有助于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同时还可以增加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所以体育舞蹈运动还能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
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全新的活动形式,以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展现整体舞蹈艺术形象,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体系,呈现不同个性风采。因此,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去学习自己喜爱的舞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培养良好个性,如举止高雅、情绪稳定、热情活泼、反应灵敏等。同时体育舞蹈还能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创造能力,在促进个性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体育舞蹈的最大特点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所进行的一项律动性的身体运动。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其音乐节奏时而舒缓优美、时而缠绵抒情、时而欢乐活泼、时而热情奔放,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体育舞蹈运动讲究动作造型美,其动作要求青春、健美、朝气蓬勃,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眼神与四肢动作的配合是和谐一致的。这种构成事物各种因素的和谐一致则给人以美感。通过观赏体育舞蹈的表演,学生可以领略到拉丁舞热情奔放的野性美,服饰的简约美;摩登舞端庄舒展的典雅美,服饰的华丽美。在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时刻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注重动作美、造型美、示范美,以美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美,激发学生对事业、生活中美的追求,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体育舞蹈种类繁多,风格迥异,适合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学习,通过各类体育舞蹈的学习,大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且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提高社交能力。通过体育舞蹈的练习,大学生可以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业上的压力。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会彻底得到解脱,舞场中融洽和谐的气氛亦能促进人们的交流、沟通。体育舞蹈在学生生活和交往过程中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活动方式,有利于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孤独,使他们在广泛的接触中,抒发感情,交流思想,建立起平等互利、亲密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体育舞蹈团体舞的训练和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轻松愉快且极具趣味性和运动量适宜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通过体育舞蹈锻炼,不仅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不知不觉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个人修养,在艺术熏陶中逐渐提高审美素养。在高校中普及体育舞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1]丰萍,李卫民,刘建国.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bd半岛官网,(04).
“我们试图在价值哲学基础上,以国际化视野、本土化行动、未来教育趋势,分析现代教育,构建价值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罗崇敏动情地说,从价值主义出发,人类活动都是价值发展活动,都是以价值创造与价值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活动,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价值关系。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价值为原动力,追求价值最大化,最大限度和持续性提高每一个人和人类社会活动的价值总量。
罗崇敏厅长从教育活动是价值活动的基础;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教育理性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过度张扬,导致理性价值严重失落,教育价值迷茫和教育价值危机;教育价值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等方面客观阐明了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对人类价值重塑的重大意义。
罗崇敏厅长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实现人和社会的主体价值;构建教育的整体、规模、结构、过程和质量相统一的有机价值;教育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价值;国际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发展人类共同教育价值;应着力彰显女性教育价值、幼儿教育价值、公民教育价值和终身教育价值;注重发挥环境教育功能,改善教育布局结构,形成社会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时空价值;加强教育制度价值建设;发展学校现代管理价值。这些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罗崇敏的教育“三部曲”《教育的智慧》、《教育的逻辑》、《教育的价值》3部著作之中。
当日应邀前来参加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研讨会的专家学者,都是云南省高校多年从事相关研究的院长、副院长、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研讨气氛热烈,他们纷纷表示: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既有理念依据,又有实践基础;既契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又能解决特定时期的教育问题。此命题的提出不但成立,而且意义重大。与会者表达了他们积极支持价值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今后将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注入思想体系的研究和创新上来的心情。
长期以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的素质和培养质量。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此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更新的内涵[1]。十后,以同志为总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另一方面,高校历来是各种力量争夺青年、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所。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起点,信息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客观上给高校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笔者在南京市三所高校面向当代大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满意程度,为高校更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5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33份,有效率为91.6%。调查对象中“985”高校学生158人,“211”高校学生324人,一般高校学生251人;女生213人,男生520人;中员45人,群众34人,团员654人。
调查问卷是在高小枚等编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调查问卷》[3]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包括五个维度――教育者或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每个维度四个问题。问卷采用licket5点记分法,要求调查对象判断每一题所描述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非常不符合”记1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一半符合、一半不符合”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非常符合”记5分。调查对象得分越高,表明其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越满意。
采取团体施测,采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不同类别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情况是否有显著差异,p0.05视为显著差异。
由表1可知,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满意程度为3.19,略超中点“3”。从维度的得分来看,五个维度得分的高低排序为: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可见,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呈接纳态度的,但教育成效有待提高。教育环境得分最高,说明三所高校大学生对学校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比较满意,有归属感,这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教育的有利条件。教育载体得分较低,说明大学生期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更丰富、更先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工具,学习活动能够更加方便。在信息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大学生普遍关注热点问题,喜爱的话语方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各维度上,男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表2)。该结果与郭玲等人的研究发现一致[4]。“我认为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在方法上与老百姓的需要结合得非常紧密”,“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体或者教育者所提供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工具比较单一”两个项目上,性别差异显著(p0.05)。吉利根性别伦理观认为男女道德发展路线不同,男生对思想教育的总体评价高于女生,女生在信仰方面比男生更加迷茫。
不同面貌大学生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无显著差异,总体满意程度平均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表3)。除教育环境外,不同面貌大学生在五个维度的平均得分排序为:团员中员群众。一般来说,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修养方面高于团员和群众,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党员组织活动中接受了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从而对高校面向所有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不同高校大学生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总体满意程度平均得分有显著差异(表4)。“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的学习活动非常方便”等13个问题上,不同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差异显著(p0.05)。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的教育投入、师资水平和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其生源质量和结构也不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满意程度。
当前社会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外来价值观的推进在深度、广度和速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前代。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中的选择性、差异性与多变性在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某些大众传媒趋利性过强,失去正确的导向作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兴起后,信息者对信息处理的随意性使信息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使得一些明显有违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信息大行其道。这些宏观因素对思想上还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对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高校、家庭、大学生等作为教育主体或教育客体共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这一系统工程中发挥作用,都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高校环境、师资水平、育人模式及学生评价体系的异同不仅会反映在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资源配置、制度保障中,也最终表现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接受程度的不同。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和行为的变化都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点、道德品行等精神品质的萌发首先表现在对其家庭成员的行为表现进行效仿、学习。最后,大学生个体因素,如性别、信仰、心理特征等,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影响大学生个体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培养需要,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特点与内在需求。《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建设过程中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到人才的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存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而我国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社会认知上出现偏差。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少数学生对生活关注度低,甚至形成消极的态度。高校应结合大学生日常管理,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使大学生在当前价值多元、信息多变的时代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各高校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适合院校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不断明确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形成科学教育机制。通过这种科学的教育机制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当中,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资队伍。二是教育内容实践化。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固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展开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灌输方法,综合运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多种教学方法。不同办学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因材施教,教育教学方式要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面貌的大学生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可和满意程度。四是教育载体现代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快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鲜活化和直观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性。
大学生来自家庭,身处社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孤军作战,必须协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2],家长应当结合子女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对子女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使子女身体和心理发育健康,保证价值取向基本正确。家庭教育如果不能和高校教育相结合,会导致学生在价值观认识方面存在困难。社会教育首先要求净化教育环境,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增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2].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4]郭良.吉利根性别伦理观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教育就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得高校的思想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且将其发展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坚持在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构建立体式、层次化的教育系统,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教育是由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的: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教育的引航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所希望达到的一个层次,一个新的目标,它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提供了方向,而高校思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符合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为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指导。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教育提供了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规定的基本内容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所要遵循的价值标准,高校的思想教育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基本要求作为约束大学生的基本价值准则;同时高校思想教育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践行者。高校通过思想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大学生。
其三,它们二者是融汇贯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了中国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其中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是党的执政关键,而思想教育体现了人的思想意识,其主要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优秀人才,因此它们二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统一性,是融汇贯通的。
社会核心价值观既是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思想教育的指导原则,同时,思想教育又是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想教育亦应当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与文化使命。
首先,思想教育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直接的思想与理论论证。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合法性与价值崇高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精神信念,思想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使之不仅仅成为一种理论与口号,而且真正成为指导人们现实生命与生活的信仰与准则。要从人性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分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性本质连接起来。从而使受教育者发于人性本质的崇尚与自觉,主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如此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切入人性意识的观念深处,使个体与社会自觉而坚定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价值观教育也是如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以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的价值事实不断说明bd半岛官网、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分析、创设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情境。正如有学者在谈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所指出的:“要选取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要紧密联系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展开情感教育、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理解体会出其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从而自觉地与自身的观念、行为进行对照比较,不断改正错误观点和不良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行为。”[7]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建构必须置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考虑。
操作程序是具体实施教育模式的程序性规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在把握模式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基本操作过程的一种程序性规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如前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目标主要包括:启发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情感、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传播等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总体目标要求。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进而确定相应模式的具体目标。比如,如果我们以“公正”作为教育主题,构建大学生“公正”教育的生活化模式,这一模式的教育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启发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情感和推进大学生践行和传播公正思想。
分析生活背景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具体分析这一教育主题及大学生相关思想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了解大学生关于教育主题的相关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其中,尤其要关注和分析在大学生生活中及大学生内心可能存在的价值冲突。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的构成及其利益取向复杂多样。可以说,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各种价值冲突就更加无法避免。这一现象必然会反映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而社会生活中以及大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是高校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重要的资源。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和价值教育必须在学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价值冲突对于大学生体认文化的多元化,确立主体性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8]。析生活背景是进行生活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教育内容、选择具体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比如,以自由平等作为教育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教育者就要分析大学生自由平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大学生关于自由平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以及其中可能的价值冲突。
设计教育内容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深入挖掘和分析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生活性教育资源和生活性教育素材,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设计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目标的关键。“思想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才能保证所要教授的思想品德规范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满生命气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教条或其他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东西”,“才能和受教育者已有的经验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激起共鸣”[9]。同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取材于生活,尤其应该努力挖掘一些受教育者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染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要尽可能多用身边的人和事说明、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可感可触、可亲可信的。事实上,在大学生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并不鲜见,用大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价值观思考和共鸣。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下,发现和选择恰当的事例,来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总之,教育内容设计应该坚持科学性与生活性相统一,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教育内容生活化,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
选择教育方法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按照教育目标相契合、与教育内容相协调的原则,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具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或方法组合。教育方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选择具体的教育方法,既要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的至今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等,也要积极探索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新方法,如网络教育法、隐性教育法等。还可以积极研究并大胆地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成功方式和方法,如价值澄清法、社会行动法等。此外,由于教育方法总是与相应的教育载体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方法可能同时需要多种教育载体。比如,媒体隐性教育方法[10],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者隐去教育者的身份和态度、立场,借助专题化的新闻信息、大众化的媒体活动和故事化的媒体作品,以及吸引大众参与的大型社会活动等,借助情节化的故事和主人翁的心灵表白,间接、渗透式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隐性教育。这种方法就同时利用了传媒载体、活动载体、语言载体等多种载体。因此,在选择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分析和选择与教育方法相匹配的教育载体。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应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教育方式结合现实、融入生活。
开展教育活动就是具体教育过程的展开,即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利用选择的教育方法,借助恰当的教育载体,将经过设计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模式从理论形态向具体教育实践的转化,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因教育主题的不同会有所区别。但不同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其中心工作就是组织好各种具体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不管开展什么活动,作为教育者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共性要求:一是要精心策划与组织各种活动,如确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团体的规模与结构、确认活动方式、对可能存在的活动障碍的预处理等;二是要切实将教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三是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实效,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表面热闹与繁荣;四是要使教育活动,尤其是实践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学教育的全过程,既是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中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学教育的引领作用,关键就是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中学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中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具体来说,就是融入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当代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如何加强中学生价值观特征的研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中学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武装中学生,这不仅关系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未来。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中学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学教育改革的必然。
从中学生成长发展的特殊性来看,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上升时期,思想活跃、朝气蓬勃、可塑性强,此时接受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仅为个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某种程度上讲也决定了它的方向。然而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为中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也使中学生面临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比如,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呈现出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积极进步和消极落后的交织,各种思想观念纷繁复杂、快速变化、此起彼伏,中学生还没有具备强大的辨别能力,来应对对现实问题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再比如,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就容易受到侵蚀,他们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义与利等问题的选择上茫然而踟蹰,从而就会出现因为信仰的缺失而盲目追星、诚信的丧失而见利忘义等不和谐的现象。
因此,在青少年时期接受科学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中学生,是中学生内在的自觉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中学德育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吻合的: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学习可以树立中学生的信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以加强中学生的爱国热情;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感。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学德育建设的升华,校园里的思想教育只有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才能彰显其教育的时代感,完成其历史使命。
一直以来,校园的和谐发展是学校稳定的头等大事,而中学生思想变化是校园的晴雨表,教师的思想倾向是校园的风向标,一旦师生的思想导向不明确,将会导致学校的混乱,影响校园的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应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文化精髓,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包容性。只有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塑造和谐心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学教育的引领作用,关键就是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中学德育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到中学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具体来说,就是融入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门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贴别是中学里的思想课、历史课、语文课等都会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可以结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生动具体地融入到中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思想品德》、《思想》是中学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直接的途径,在这些课程中中学生可以了解、熟悉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体制和国家决策机制,对中国党有一定的认识和情感;形成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公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劳动意识、荣辱意识等,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些课程的德育功能,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其他各科教学也要认真挖掘学科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的结合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够走进教材,走进课堂,体现在教案上,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中渗透德育,德育保证教学”。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发挥优势,开展时事评析课、中国传统文化赏析等价值体系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在国家舞台上的地位和变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学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等,这些都可以也应该在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中进行。
开展社会实践,要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实现中央8号文件描绘的全党全社会共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政策推动,着力解决限制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安全、经费、时间、场所等薄弱环节,整体推动,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要营造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凡是社会公共资源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理念。要建立机制,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主管机构,要制定具有各行业特色、可供中学上课的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并建立一批示范基地,挖掘学科和社会两个德育资源,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串联起来。当前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和谐校园和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等活动,如到敬老院参加护理、参加植树活动、参加救灾捐款活动等,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了解社会、回报社会,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途径。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不良文化。
高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德育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件事,要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在学生管理中,要以育人为本,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尊重学生人格,肯定学生的进步,杜绝只以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以任何形式把中小学以“好”与“差”区分开来。在教职员工管理中,要引导全体教职员工一切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教育。
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坚持依法治教,强化自主管理,开展监督,吸纳社会参与,都要围绕育人的主题,一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的和检验标准。特别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
高中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及人,因而高中生自身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对现代化社会建设目标的达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谓是各所学校十分迫切的战略性任务。近些年以来,随着社会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的不良现象、不健全的价值观逐渐的侵入到校园当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性影响。从总体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等理论基础,同时还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等相关行动指南,为新形势下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不同层面诸如道德、精神等提供了尤为充沛的教育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密切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和概念的界定,相当多的研究学者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综合各界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基于世情、国情及党情的变化发展,所提出的反映我国现代化社会文化、以及经济要求的,彰显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趋向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念。
在高中德育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指的是在高中思想教育工作中,借助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等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对高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教育,以此培养大量合格的社会主义的人与建设者。简单的来说,其涵义主要涉及以下几大层次:其一,教育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既包括主题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等教育方式,同时还涉及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其二,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在行为上,高中学生应当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出的要求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人;在思想上,高中学生应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加以熟悉,全面且深入了解该体系提出的意义和背景;其三,占据着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高中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明确的教育对象、教学目标、教育方式和内容。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些学校所设置的教育内容经常性地与实际脱离,抽象性非常强,学生根本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更无法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因而教育效果十分不理想。思想课程是高中德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大重要途径,其教学成效对于学生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大量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普遍认为思想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教学效果有待提升。虽然很多高中学生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并且纷纷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的进入课堂,让学生融会贯通,然而,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短期的教学效果,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导致教育效果的低下。除此之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能力相对较差,我们都知道,要想真正地在德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是基础,践行是关键,但“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现阶段高中学生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常见状态。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学校并未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殊性和精神实质把握好,并且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滞后,再加上学生的价值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便导致教育效果欠佳。
在高中德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着较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一项实践活动,离不开多方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需要将各方的教育力量综合起来,构建起多方教育平台,在相关教育活动中将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予以渗透。对于隐性教育,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制度建设、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和校园文化等软环境的教育作用;对于显性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当将思想课程所具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必须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育效果,真正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性、亲和力。
不管是思想工作还是德育工作归根结底均为做人的工作,因此,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坚持鞭策人、教育人、鼓励人,同时还要帮助人、尊重人。在高中德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要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所以,在教育中切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当作是形式化的任务,而是应当切实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积极响应学生的需求,积极响应学生成才的愿望,解决阻碍学生成才、影响学生成才的问题,为教育效果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思政课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所以应当将这一阵地夯实。通过思政课的学习,高中学生能够了解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决策机制与体系,对党产生深刻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并且逐步形成责任意识、荣辱意识、民族意识乃至国家意识。一方面,教育内容要保证重点突出,要结合高中学生自身的思想特征,在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要予以着重阐述;另一方面,要优化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并且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的思想状况联系起来,应当与学生迫切需求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由此启发学生不断的思考,促进教育效果的增强,从而借助于思政课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中德育的基础。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中国党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中央办公厅随后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环节, 也是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步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引领高校教育的作用,将其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与策略成为研究的核心内容。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其培养目标是专门高级人才,且是“德才兼备”。德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包括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由于核心价值观是关乎国家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在价值观教育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内核,其包含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正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的核心要义,将其融入高校,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对高等教育规律的遵循。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对文化多元化,西方价值观入侵等挑战,为了保证大学生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具有继承、传承文化的作用,也指明了正确价值选择的方向。高校价值观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具有导向作用,而高校的教育直接面对学生,通过进行教学或开展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包含了中华优秀文化精神,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中断的文明形式,千载以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自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的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不仅宣扬了自身的价值准则,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有效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传承意义深远。
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的教育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进行的,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整体的教学体系,而不是只作为临时性的工作任务,才能使其真正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参照标准和依据,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在各专业的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不仅要体现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还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比如明确思想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课程和关乎价值形成的素质类的选修课程等,以规定性的文件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实施;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发挥思想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国家规定的四门必修课程中完成好课程的内在衔接,保证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外延的完整掌握,同时在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也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善教学内容;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纳入到学生的教学效果的评估中,在思想理论课的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作为重点的考评内容,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识性理解。
教学活动是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性活动,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高校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环节的主体和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要增加高校师生的重视程度。因此,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师生的综合考评体系是重要的路径选择。[1](P.27-31)一方面,在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中,纳入了教学评估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性理解是考评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要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纳入学生的德育考评内容,作为学生德育评价的重要指标,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干部竞选、优秀评选和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中的指标权重,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教师,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典型的示范意义。把关于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师德考评的重要指标,增加在教师的职称考评和评选先进中指标权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需要文化传递的路径选择,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的精神宝库,可以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沉淀的大学精神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贯穿学生一生的品行之中。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高校的整体文化之中,从思想教育环体的角度从发,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文化氛围。首先,在校园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数字化校园或者校园文化平台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要素,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的优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通过真人真事、榜样力量等方式,进行网络沟通;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在团活、假期实践、寝室文化节和学生党组织生活等活动中,进行主题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生活认同与高校文化一体建设。[2](P.221-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是逐渐沉淀的结果,既需要外在的推动里,也需要内在的自生力量,从而在通过一定时间的契合化作用,外在动力也转化为了内在的发展力量,这种契合化的作用需要注重策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主要策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次关于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 [3](P.406)从哲学视角分析,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对于主体需要的选择性则是价值选择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已经是90后为主,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同时面临多元文化境遇,因此对其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关乎国家的未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深入研究,充分把握基本内涵,明确评价标准的意义,不同维度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融入高校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领域的操作性和实践效果,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入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一方面,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的顶层设计,进入学校的规划层面,以此作为实施的宏观指导,为其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全过程提供计划。加强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师生生活的各方面,在纵向路径和横向路径中进行有效的融合;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过程和重要领域进行重点关切,以保障其融入过程的高效与顺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对于学生党员、班级干部和积极分子的培养,以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带动力量。
[1]钱昌照.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基本路径[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中国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体系反映的实乃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发挥了引领作用,而思想教育亦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教育就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得高校的思想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且将其发展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坚持在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构建立体式、层次化的教育系统,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教育是由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的: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教育的引航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所希望达到的一个层次,一个新的目标,它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提供了方向,而高校思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符合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为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指导。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教育提供了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规定的基本内容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所要遵循的价值标准,高校的思想教育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基本要求作为约束大学生的基本价值准则;同时高校思想教育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践行者。高校通过思想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大学生。
其三,它们二者是融汇贯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了中国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其中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是党的执政关键,而思想教育体现了人的思想意识,其主要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优秀人才,因此它们二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统一性,是融汇贯通的。
社会核心价值观既是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思想教育的指导原则,同时,思想教育又是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想教育亦应当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与文化使命。
首先,思想教育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直接的思想与理论论证。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合法性与价值崇高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精神信念,思想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使之不仅仅成为一种理论与口号,而且真正成为指导人们现实生命与生活的信仰与准则。要从人性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分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性本质连接起来。从而使受教育者发于人性本质的崇尚与自觉,主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如此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切入人性意识的观念深处,使个体与社会自觉而坚定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与环节。思想教育不仅要直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而且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整个思想教育活动与过程。在思想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基本原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之中,从而使思想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与传播过程。具体说来,教育主体首先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蕴与精神实质,在自己的理论传播与教育实践及社会生活实践中首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全面清理与整顿,使民众可以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维度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与影响,从而在觉与不觉之中都能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教育,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对于受教育者,要尊重其作为人的主体性,从人性本质出发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理念,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高校思想教育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充实和更新高校思想教育内容,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优化,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也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思想教育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