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com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半岛体育平台新闻资讯     |      2024-07-11 06:17

  bandao.com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

bandao.com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图1)

  太极拳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等运动特点,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且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它是技击术和《孙子兵法》的有机结合。太极拳的这些特点自然便是太极拳与养生之道联系起来,所谓养生,即保养身体,寿命以达长寿。具有浓厚的东方民族传统体育色彩的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养生思想,集拳术、导引和吐纳术于一体,对现代人的健身、修身养性以及社会适应力等具有独特的养生效果。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这符合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所以说太极拳具有独特的练习形式、指导思想和养生价值,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高血压、心脏病、肺病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养生功效非同一般。

  对于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保健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运动本身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心理原理的体育运动,又是一种防治疾病、陶冶情操的健身手段。太极拳的锻炼强调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运作,在强身的同时也锻炼了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是一种全面的养生锻炼。因此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少数体弱和残疾学生防治疾病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视,开展保健课教学以满足他们身体和心理需求。

  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且特别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尽量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的活动与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太极拳的动作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打太极拳时,动作舒展,放松,而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这样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的效果就会增加,这也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增大肺活量。由于太极拳是一项强度小、运动时间长的有氧锻炼项目,因此它在运动时的心率可控制在120―160次/min之间。根据生理学家的观点,此时是发展最大吸氧量的最佳心率范围,因此锻炼效果是最佳的。因此,太极拳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它不仅仅只适合老年人练习,大学生同样可以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和心肺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太极拳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三百多年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深度的哲学思想,对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等各项基本素质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担负起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任。

  太极拳教育也为美育素质教育提供了基础。太极拳集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美、神韵之美、劲力之美、虚实之美于一身。与其他拳法不同的是,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这一太极宗旨,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达到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这正是我国古典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之美。从太极拳的走架看,其要求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动如江河,静如山岳”,又要求“似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这不但可以使演练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融于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同时,也使观看者受到自然之美的感染。正所谓“形美感目,神美感心”。这也是其他拳种无法比拟的内修特征。太极拳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观点和看法,是人脑中产生的一种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关乎于人们如何看待价值,关乎于人们怎样判断和评价价值,关乎于人们怎样创造价值。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这些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某种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和持久。这种使价值观保持相对稳定和相对持久的条件是时间、地点、个人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受个人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大。在某些时候,如何看待同一个事物的价值,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不同的人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价值观教育伴随人的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并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角度进行考量,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的产生过程以及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中,价值观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相对稳定的阶段中进行国别或者地域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受到类别不同、目的不同的价值观教育,其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对某一历史阶段中的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域的价值观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常意义上,价值观教育是指对人们的价值观施加影响的各种教育活动。人的价值观的形成途径和转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等都对价值的形成和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价值观教育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从整体上看,价值观教育有着持续时间长、可塑性大和稳定性强的特点。

  当前阶段,价值观教育主要存在于学校这个特殊环境中,学校是价值观教育不可替代的主要阵地。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幼儿园到高中。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到小学六年级。在这个阶段,价值观教育以感性认识教育为主,通过由自身到家庭、家庭到学校、学校到社区的途径,向幼儿和儿童传递美国价值观中基本的、易于理解的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加深幼儿和儿童对于美国价值观的感性认识。例如,组织小学生参观美国独立时期的相关建筑和历史遗迹,增强小学生对于独立精神的认知。第二阶段,从七年级到十二年级。这个阶段基本上相当于初中到高中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价值观教育的理性程度不断增强,教育的途径继续扩张,由社区扩展到全国,甚至扩展到全世界。这个阶段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中,强调“公民在体制中的地位,包括公民及其权利、责任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等”。在这一阶段,着重于天赋、自由平等、个人主义等理性观念的教育,对于青少年进行心理和意识上的强化,并最终使青少年在成年时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到了大学阶段,美国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教育课程。由于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价值观相对稳定,美国的大学生以专业学习和接受间接的价值观教育为主。

  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为基础,顺应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和认知发展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使得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既不延迟滞后又不超越阶段急于求成。这个突出的特点,鲜明地体现了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从教育效果上看,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使得以个人主义为灵魂的美国式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得大多数的美国青少年在成年之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并且符合美国社会需要的又有助于个人发展的价值观。

  在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主义是作为价值观的灵魂而存在的。对于个人主义,有着各种各样的论述和评价,如果我们排除意识形态上的衡量,而是从个人主义对于美国人的个人发展的角度进行考量,可以发现个人主义在美国人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人主义可以说是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灵魂。无论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感性认识教育,还是七年级到十二年级的理性认识教育和思想意识的强化,都或隐藏或明确的贯彻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以实现个体人为最终目标。所谓个体人,是指符合个人主义要求的、具有自主性的、具有自由精神的个人或者自我。在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中,个体人具有自主动机,能够进行自主选择,具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并且可以做到自我实现。以实现个体人作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符合当代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也体现出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尊重。把实现个体人作为最终目标,是个人主义在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中的突出体现。这个最终目标与个人主义这个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灵魂一脉相承,确保了学校价值观教育中指导思想的一致性,也保证了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符合个人主义要求的价值观。同时,这样的价值观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形成顺应当代美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并且较为稳固的价值观。

  学校价值观教育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当具备明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有顺应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教育体系,应当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应当有符合社会需要并且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的落脚点。学校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准确把握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

  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以个人主义为灵魂,以实现个体人为最终目标,最终落脚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社会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关系。在契约关系中,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是对等的。这种权利义务对等的意识构成了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在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中,作为灵魂而存在的个人主义要被传承,培养个体人的最终目标要被实现,都要以具有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公民为载体。因此,把学生教育成为具有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公民,成为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

  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有利于美国式的的实现和维持,这体现了价值观教育的性和意识形态功能。同时,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落脚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客观效果上说,有利于学生成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要求的合格公民,有利于公民个人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的实现,并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无论在其经济体系、制度还是社会关系上都有深刻的体现。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对于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美国公民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中,无论是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还是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都体现了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和明确性。

  对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进行探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整体上看,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和明确性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具体来说,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中顺应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以及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于我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大学之前的学校价值观教育中,以增强对价值观的感性认识和强化对价值观的理性认识的直接教育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并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作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在进入大学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成年或者接近成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的接触增多,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因此美国的大学中并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教育课程,美国大学生以进行专业学习、增强自我能力和接受间接的价值观教育为主要的学习和发展方式。除此之外,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学校价值观教育要有明确的、切合社会实际的落脚点,否则容易导致价值观教育无法真正落实,并最终可能会使得学校价值观教育变得虚无缥缈。

  总之,学校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还应当对学生个人的正常发展予以关注。学校价值观教育不应把确立和维持某种特定价值观作为唯一目标和终极任务,不应当因为要确立和维持某种特定价值观而忽略学生个人的能力提升和正常发展。学校价值观教育应当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价值、评判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应当有利于学生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应当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学校价值观教育应当以学生的成长规律为指引,顺应学生成长规律,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才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符合价值观教育目标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才会保持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价值观教育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也不利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价值观教育会对学生个人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对学校价值观教育和社会整体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应当重视公平观念的培养,应当注重学生个人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培育,并注重权利意识教育和义务意识教育的协调。

  [2]杨飞云.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解读与思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6):42-46.

  [3]葛春,李会松.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实施及对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1):47-50,81.

  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观点和看法,是人脑中产生的一种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关乎于人们如何看待价值,关乎于人们怎样判断和评价价值,关乎于人们怎样创造价值。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这些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某种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和持久。这种使价值观保持相对稳定和相对持久的条件是时间、地点、个人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受个人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大。在某些时候,如何看待同一个事物的价值,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不同的人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价值观教育伴随人的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并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角度进行考量,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的产生过程以及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中,价值观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相对稳定的阶段中进行国别或者地域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受到类别不同、目的不同的价值观教育,其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对某一历史阶段中的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域的价值观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常意义上,价值观教育是指对人们的价值观施加影响的各种教育活动。人的价值观的形成途径和转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等都对价值的形成和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价值观教育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从整体上看,价值观教育有着持续时间长、可塑性大和稳定性强的特点。

  当前阶段,价值观教育主要存在于学校这个特殊环境中,学校是价值观教育不可替代的主要阵地。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幼儿园到高中。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到小学六年级。在这个阶段,价值观教育以感性认识教育为主,通过由自身到家庭、家庭到学校、学校到社区的途径,向幼儿和儿童传递美国价值观中基本的、易于理解的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加深幼儿和儿童对于美国价值观的感性认识。例如,组织小学生参观美国独立时期的相关建筑和历史遗迹,增强小学生对于独立精神的认知。第二阶段,从七年级到十二年级。这个阶段基本上相当于初中到高中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价值观教育的理性程度不断增强,教育的途径继续扩张,由社区扩展到全国,甚至扩展到全世界。这个阶段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中,强调“公民在体制中的地位,包括公民及其权利、责任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等”。在这一阶段,着重于天赋、自由平等、个人主义等理性观念的教育,对于青少年进行心理和意识上的强化,并最终使青少年在成年时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到了大学阶段,美国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教育课程。由于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价值观相对稳定,美国的大学生以专业学习和接受间接的价值观教育为主。

  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为基础,顺应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和认知发展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使得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既不延迟滞后又不超越阶段急于求成。这个突出的特点,鲜明地体现了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从教育效果上看,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使得以个人主义为灵魂的美国式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得大多数的美国青少年在成年之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并且符合美国社会需要的又有助于个人发展的价值观。

  在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主义是作为价值观的灵魂而存在的。对于个人主义,有着各种各样的论述和评价,如果我们排除意识形态上的衡量,而是从个人主义对于美国人的个人发展的角度进行考量,可以发现个人主义在美国人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人主义可以说是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灵魂。无论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感性认识教育,还是七年级到十二年级的理性认识教育和思想意识的强化,都或隐藏或明确的贯彻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以实现个体人为最终目标。所谓个体人,是指符合个人主义要求的、具有自主性的、具有自由精神的个人或者自我。在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中,个体人具有自主动机,能够进行自主选择,具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并且可以做到自我实现。以实现个体人作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符合当代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也体现出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尊重。把实现个体人作为最终目标,是个人主义在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中的突出体现。这个最终目标与个人主义这个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灵魂一脉相承,确保了学校价值观教育中指导思想的一致性,也保证了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符合个人主义要求的价值观。同时,这样的价值观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形成顺应当代美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并且较为稳固的价值观。

  学校价值观教育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当具备明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有顺应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教育体系,应当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应当有符合社会需要并且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的落脚点。学校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准确把握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

  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以个人主义为灵魂,以实现个体人为最终目标,最终落脚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社会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关系。在契约关系中,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是对等的。这种权利义务对等的意识构成了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在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中,作为灵魂而存在的个人主义要被传承,培养个体人的最终目标要被实现,都要以具有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公民为载体。因此,把学生教育成为具有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公民,成为当代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

  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有利于美国式的的实现和维持,这体现了价值观教育的性和意识形态功能。同时,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落脚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客观效果上说,有利于学生成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要求的合格公民,有利于公民个人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的实现,并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无论在其经济体系、制度还是社会关系上都有深刻的体现。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对于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美国公民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代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中,无论是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还是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都体现了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和明确性。

  [作者简介]舒本平(1958-),男,吉林吉林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教育和党建。(吉林吉林13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构建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80231)

  党的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要求。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研究,必将增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达到激励学生、引领社会、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既要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同时又要符合高职学院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办学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职学院特色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作用。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应坚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统一,从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特点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中,其教育机制既要反映校园文化中的教育途径、手段等作用,更要体现和发挥企业文化中各种教育载体、制度等作用,使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注重在校企文化结合中浸透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高职院校来讲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富有教育特色。一方面,学生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与实践经验,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职业特性有所认识,对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习基地来切身体验企业的生产实践,感受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获得对企业文化的理性认知,将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融会贯通,进而提升自身素质。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特点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其树立共同理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的路径。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必须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要求。其教育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性,又要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全面教育理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系统性,就是要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社会主义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教育,就是要使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等诸方面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尤其是要重点塑造他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校企文化的和谐统一的教育。

  体现全面教育。一是要围绕教育目标,对高职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国高职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基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在“德、智、体、美、劳”五大素质教育之中,更要重点突出职业道德、处世之道、个人修养的教育。只有将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内在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核心――提高职业行为能力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机制。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机制不仅应体现校园内全体教职工的教育,还应该体现社会、家庭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等多种途径,全面落实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认真理解和贯彻这一基本精神,体现于在理论层面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事物,其中包容着丰富的内容,既有理论性的较为抽象的内容,又有实践层面的较为具体的内容:既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的内容。又有传统的通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积累起来的需要传承的内容。在接受层面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丰富内容与精神实质,既有坚定恪守的先进分子,又有需要教育和引领的人民大众。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国际环境也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情操人格、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能够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教育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对积极要求进步,愿意加入党组织的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而对普通学生要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只有立足时展要求,反映时展特点,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导向、价值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机制,在坚持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特色。特别是针对高职学院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的特点,借鉴企业思想工作的创新经验,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创新。例如,企业把思想工作与营造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结合起来,加强企业建设,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在以人为本的指导下,在员工中开展“职工劳动竞赛”“真诚服务”“诚信品

  高职院校还应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研究,创新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开辟网络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要全面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运动发展的,事物的转化是事物运动的必然表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成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经过主体的选择和确认,并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达到预期目的。一方面,“双师型”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中,更反映在实践教学中。因此,“身教胜于言教”的要求,对于教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关注学生,才有可能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和带领学生。教职工与学生的距离更近、情感更融,教育效果才会更加显著、更富有成效。教职工通过开展主题系列活动、争先创优活动、“修身”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教育的感召力,凝聚力,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坚持主体教育就是要注重激发和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使高职学生能够将来自外部的灌输和教育内化为自身的理性认知和行为习惯,能够以自律的形式来实现理性建构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直至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共鸣,成为坚定的信奉者与实践者,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

  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在高职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注重发挥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可以使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社会的实践来了解和认识社会,在增加社会阅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高职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和品质。

  随着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传播便利化、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凸显,各国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间渗透加剧。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高校青年学生首当其冲,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多元的教育环境、自媒体的兴起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增大了学生对信息判断掌握的难度;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求造成部分学生价值选择功利化,就业与竞争成为学生的外在压力而没有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当前高校具有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呈上升趋势,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不强;部分学生通过交换生项目、短期游学等渠道获得赴海外学习的机会,由此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价值观更为复杂多元。这些负面影响和西方文化的渗透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不稳定性、非理性、物质性特点,重实用、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本文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按照党的十精神有效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人的有效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抽象概括,关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针对这一现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旗帜,以此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规范价值理念和行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要突出“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突出建设性和实践性,顺应“富强、、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价值取向,遵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核心规范,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体价值,通过增强价值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效的传播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自身价值标准和共同价值信念,理解、掌握和认同,进而转化为群体的共识,为其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既要巩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意识形态融合统一。理解、尊重、包容是过程,也是方法,在教育的渗透中、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抵触情绪,减少教育壁垒。

  为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需多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多层次、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蕴含于学校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当中,让课堂教学发挥渗透教育功能。课堂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场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向导,理应重视自身的人格魅力建立,结合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内容、创新改进德育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党的性质决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国党所倡导推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三重属性;社会主要矛盾是其基本内核,深入剖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体构成与核心特质,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知识的传授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作用重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否落在实处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及时更新教职工、特别是各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开阔视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水平,着重培养思想理论课教师能力,做到既能熟悉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精髓,又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既能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又能引导学生思考。

  (二)拓宽教学载体。在思想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解决大学生思想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也要重视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思想教育工作的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变化发展,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变革,因此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结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传媒手段与网络新媒体开发教育软件、建立思想教育网站搭建平台宣传正面声音与先进文化,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渗透价值观教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识别不同价值观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稳固的价值观体系。

  (三)完善教学内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外部指向性与内容载体性、正面引导性与内容价值性、本质超越性与内容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以思想教育课堂为主阵地、专业课课堂为辅,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转换,加强思想课的教学功能;思想教育要突出能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教学内容,推进方向性内容建构,在确保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注重价值引领,强化内容的价值性成分,使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主次分明,协调作用。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和反映,高校教师应关注各种影响比较大的社会,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思维的片面化、极端化,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人生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评价社会问题,掌握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进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四)改进教学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也应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教师要全面把握大学生接受的“循环系统”,根据价值传递和接受主体整合、内化和再认识的知识循环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针对现在流行通用的“填鸭式”的价值观教学方法,要改进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灌输状况,增强道德践行的自主性;二要进一步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求知探索的氛围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五)创新德育教学模式。让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中,培养青年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要结合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专题教育,建立相应体系及教育基地,创新德育教育模式。一是场景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通过丰富载体、科技依托、搭建平台等途径创造典型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教学效果。二是案例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育内容、目标要求利用经典案例反映特定的价值冲突,通过经典案例接受价值观的教育进行自我甄别,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三是互动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双向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课后可以将教学相关重点制作成智能终端资源体系,以图文影音四位一体形式丰富知识互动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实现教育目标。四是对比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感受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价值观教育蕴含于校园文化和校园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之中,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提升学生社团的文化品位,发挥社团活动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当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较高。社团是校园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意义应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重视,与学校统一领导、学生自主开展的原则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深挖爱国、奉献、励志等价值观教育因素在社团活动中的作用潜力,寻找不同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强化活动的教育功能。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要树立全员价值观教育意识,完善、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如校党委精心策划拍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传片》,用镜头记录校卫、厨师、教授等教工无私奉献,让正能量激发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学校的管理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反映,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引导。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制度建设之中,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执行和落实耐心渗透、劝导,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化达致内化。3.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育体制。高校党团、行政、后勤保障部门协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教育条件,实现全员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和促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大学精神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价值观教育关系到高校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校园生活并与社会生活接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知行结合。二要配合利益导向,遵循心理接受规律,方式和内容应契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大学生面临实际困难和问题时,较常见的有学习压力、就业困难、人际交往困惑等,学校要急学生之所急帮助他们解决,给予足够的关爱,以提高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三要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内核,引导学生思考、帮助解决学业等多方面的问题与迷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在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外语类院校,与国内外高等院校交流频繁,思想氛围开放而活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更多挑战。近年来学校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榜样育人”、“实践育人”四大平台,把升旗仪式、入党仪式、志愿服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中;注重塑造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培养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奠定心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球化、信息化、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促使高等院校寻求方法处理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结合教育规律和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高等院校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摆脱价值评价的本能性和单纯的心理性,进而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实践层面和更为全面的理性层面,实现价值评价水平的提高,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1]毛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

  [5]高地.中国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程、规律与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