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新华社专访:首届学青会是体教融合的里程碑丨青春学青会 · 媒体聚焦在广西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15日迎来收官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在805个比赛项目中全力拼搏、奋勇争先,展现出了激昂的青春活力。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要负责人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展示学校体育成果、推进体教融合发展等方面来看,这次学青会的成果丰硕,首届学青会的举办是体教融合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11月8日,代表北京队的北理工球员王建(左)在学青会足球大学组与重庆队的小组赛中进攻。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学青会由原全国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两项赛事合并而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是体教融合背景下首次合并举办的重大综合性体育赛事,比赛项目分设校园组和公开组。
该负责人介绍说,本届学青会校园组设置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啦啦操)、武术、毽球共10个大项,都是在学生中普及程度较高,且在校园内便于开展的运动项目。
11月13日,王振业在比赛中冲过终点。当日,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田径项目中学组男子1500米决赛中,山东选手王振业夺冠。新华社记者 吴梓溢 摄
校园组比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8300余名运动员在10个大项、370个小项中奋勇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参赛的34个代表团中,有30个代表团获得了金牌,34个代表团均获得了奖牌。47人21队106次打破42项赛会纪录半岛网址。
“在学青会的赛场上,处处都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青春活力,以及运动员们所展现出的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最能打动人的。”该负责人说。
他表示,赛场是课堂的延伸。青少年运动员们在学青会赛场上尊重裁判、尊重规则、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奋勇争先、永不言弃。赛场之外,全国各地的学校也在赛事期间掀起运动热潮,进一步放大学青会的龙头示范作用,引领带动更多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10月30日,周边小学生放学后来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操场练习足球。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健康知识,二是基本运动技能,三是专项运动技能。三个方面一体多元地推进学生体质提升。”该负责人说:“学青会是学校体育的集中展示平台,更重要的还需要发挥学青会的引领作用,带动学校体育普及提高,切实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
他介绍说,在党中央的高度关心重视和各方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优良率从2016年的26.5%提高到2021年的38.5%。
学青会是检验体教融合成果的重要平台。本届学青会赛场上佳绩频传,从不少取得成绩突破的青少年运动员身上,都能看到体教融合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赛事筹备过程中以及赛场之外的各类活动中,体教融合的理念也是随处可见。
该负责人介绍,在筹备首届学青会的过程中,三家主办单位提出“六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标识、统一信息、统一宣传、统一保障。“这‘六个统一’本身就是推进体教融合的一个实质性步骤。”
在学青会举办期间,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以下简称“科报会”)在南宁开幕。为期两天的科报会以“服务强国建设 推进新时代青少年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与会人员以学术交流、政策对话、文化展示等形式展开研讨。
据介绍,科报会由教体双方紧密配合,经各省级教育、体育部门审核推荐,共收到论文2423篇,评选出获奖论文928篇,其中176篇为案例专题论文。组织了“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校体育学术研究动态与成果转化”两个大会论坛以及“体教融合,共创学校体育未来”“健康第一,强体强教强国”“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三个平行论坛。在科报会闭幕式上,就加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发出《南宁共识》,发出了时代强音,引起了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半岛网址。
《南宁共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体育的重大意义日益凸显,二是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活力,三是体教融合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四是全社会掀起重视体育热潮。
“《南宁共识》是本届学青会的一大成果,对推进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负责人说:“可以说,学青会在推进体教融合进程中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体教融合迈上崭新的台阶。”
5日在南宁举行的学青会开幕式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代表三家主办单位致辞时,向广大青年学生提出“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每天锻炼两小时”的倡议。
这是11月5日拍摄的开幕式焰火表演。当日,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开幕式在广西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该负责人表示,相较于“每天校内、校外各锻炼一小时”的提法,“每天锻炼两小时”的倡议标准更高,效果导向更为明确,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理念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他介绍说,2020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此次提出“校内校外相结合,每天锻炼两小时”是此前政策的演进发展,不再明确区分校内校外的锻炼时间,更加强调结果导向,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更加强调“立足校内”,为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落实过程我们也在考虑,结合不同学段和学校特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比如具备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能不能每天让学生上一节体育课,同时课后锻炼一小时,让学生在校内就完成每天锻炼两小时的目标。”该负责人说:“现在寄宿制学校数量庞大,学生在校时间更多,可以考虑早上组织晨跑,课后组织锻炼,更具备每天组织学生在校锻炼两小时的条件。”
他表示,下一步将鼓励各地学校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保障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两小时的模式方法,并进而大力总结推广经验。同时也要积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形成家校社共同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青少年学生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效果。
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校体育工作也在不断呈现积极的变化。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人数从43万增加至70万,学校体育运动场馆达标比例从51%提高到94.1%,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比例从52%提高到97.3%,进一步增强了支撑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基础能力。但该负责人也坦言,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依旧存在“痛点”和“难点”半岛网址。
“第一是运动场地的限制,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200米的跑道都没有,确实是对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制约。个别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的情况除了安全因素的考虑,有的也是受到场地限制的影响。”该负责人说:“第二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项目需求存在差距。”
“第三就是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充分运动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运动安全已经纳入校方责任险,但是经济赔偿的高低并不能解决学生受伤后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和影响。这也是一些学校在开展体育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风险较高的项目时投鼠忌器的一个重要原因。”
10月18日,长兴县龙山中学体教融合班的学生在完成了文化课学习后,在操场上进行足球训练。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该负责人表示,针对场地资源限制的问题,学校要正视困难、创新方法,在现有场地资源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创造条件,不拘泥于形式和规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孩子们动起来。
针对体育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问题,教育部目前也在全力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育课程一体化,通过走班制教学、俱乐部制教学等教学方式,让学校体育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为体育中考提供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项目,更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喜欢什么项目,特长是什么项目,就考什么项目。”该负责人说。
针对运动安全风险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坚决不能“因噎废食”。校方要主动作为,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做好安全知识教育和各方面的保障,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需要家长能够正确看待运动安全风险,深刻认识体育运动对人才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创造空间,营造宽松包容的氛围。家校双方应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形成共识,真正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