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o.com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关键词:健康教育;骨折;功能锻炼;影响骨折患者多数为遭到外界暴力突发创伤所致。突如其来的打击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伤害和精神压力;骨折治疗时间长,患者对骨折的知识认知不够,不遵医嘱和不配合护理的行为时常发生。功能锻炼是骨折患者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骨折愈合,并帮助肢体迅速恢复正常功能。健康教育是伴随整体护理而产生的一种解决患者护理问题的重要手段[1]。骨折患者术后健康教育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尤为重要。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影响,我们对284例骨折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分两组进行对照比较。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12月在我科住院的骨折患者284例,其中上肢骨折130例,下肢骨折118例,锁骨骨折36例,男187例,女97例;年龄6~85岁,平均年龄34.5岁;大专及以上74例,中学169例,小学及以下41例;干部39例,普工167例,农民48例,30例。将28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2例,共275例患者完成调查,其中实验组136例,对照组127例,失访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对照组按传统教育方式给予主管医师、治疗师、责任、住院环境、功能锻炼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教育,而实验组则按如下方法进行教育。
1.2.1随机式教育 利用接触患者的机会,随时进行教育,如早交时、给患者做治疗时、为患者更换床单时等。
1.2.2 集中式教育 将患者集中起来,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四肢骨折术后康复锻炼方法,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示范操作,如家属如何给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患者怎样进行主动锻炼等,使患者获得感性认识。
1.2.3书面式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科室自编的健康教育材料等,介绍四肢骨折术后的康复知识。将比较重要或难懂的内容制成图片并配以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字,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2]。
1.2.4个体化教育 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进行个体化教育。对个别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就在床边将教育内容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并对某些康复锻炼的方法进行示范或纠正[2]。
1.3.1讲解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炼的意义 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前提下,训练患者进行全身或伤肢的合理运动,使伤处的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和关节的活动得以恢复,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囊黏连和关节僵直等。
1.3.2.1骨折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 在术后1~2w内,锻炼的方法是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主动地使肌肉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抬高患肢,消除肿胀。肢体的远端高于心脏水平。
1.3.2.2 骨折术后中期的功能锻炼 术后3~7w可作较大幅度关节活动,开始活动被固定的关节.先由简单动作开始,如伸,屈,外展,内收等.动作须柔和缓慢,随着骨折的愈合,活动次数可适当增加。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抬腿和髋膝关节伸屈活动,并可上下肢结合,进行攀扶站立,逐步开始扶拐或轻度负重活动。
1.3.2.3骨折术后后期的功能锻炼 术后8~10w后要通过全面的肌肉和关节锻炼,对活动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和肌肉要继续锻炼。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并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负重锻炼,活动强度以不引起患肢剧痛为宜,4~6次/d,10~20min/次。同时配合理疗,促进肢体功能恢复[3]。
1.3.3讲解功能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要结合骨折类型和患者体质,采用不同的功能康复锻炼方法。一切锻炼均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应由患者随意进行,以免发生意外或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对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应鼓励患者坚持去做。对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则应严加防止。
2.2 两组患者配合功能锻炼的主动性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 实验组配合功能锻炼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1健康教育不同于卫生宣教,后者是普及卫生知识,而前者带有一定的治疗意义.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功能锻炼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尽快恢复健康[4],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 健康教育有效地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能主动配合功能锻炼。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大多因害怕骨折移位不敢锻炼,或因疼痛而不愿锻炼,或因不懂得要领而锻炼不到位,以致于疤痕粘连、骨折延迟愈合、关节僵硬、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我们对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后,激发了患者的主动性,使患者由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锻炼。
3.3健康教育加强了护患接触交流,在交流中求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密切了护患关系,因此患者都能积极主动、身心放松地投入到功能锻炼中去,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了锻炼的方法和要领。
3.4健康教育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由于大多数骨折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对骨折后功能恢复认知的缺失以及骨折后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的担心[5]。通过健康教育,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受伤初始从健康人突然成为患者或残疾人的人格的转换而引起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反应得到及时地疏导,以积极平和的心态进行功能锻炼 。
3.5 从临床结果显示,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率达到96.3%,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率达到94.9%,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率达到95.6%。通过健康教育患者都能主动、放松的投入到功能锻炼中,促进了功能的恢复,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温秒杰,顾秋珍.对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21):2000-2001.
[3]高成萍,崔俊燕,董润泽.浅谈四肢骨折功能锻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1510
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2]。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对体育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健身功能,而且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3-7]。为深入了解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心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以便为制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体育运动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
1.1 对象 随机抽取扬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二年级健美操选修班2个班级作为试验班。一个为小强度试验组(28人),年龄为(19.75±1.24)岁;另一个为中等强度试验组(29人),年龄为(19.73±1.22)岁。从三年级平时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选取1个女生班作为对照班(30人),年龄(22.53±0.86)岁。试验过程中,对照班不参加体育锻炼。
1.2.1 测试方法 试验组分别用中、小强度健美操运动连续干预10周,受试者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30 min。对照组不参加体育锻炼。经学生知情同意,试验前、后分别测量被试安静状态下身体自尊、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水平3项指标。测试前向被试介绍填答问卷时的注意事项。试验组的锻炼强度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中强度锻炼干预控制心率在135~150次/min,小强度锻炼干预控制心率在90~110次/min,每隔5 min测量1次心率。
1.2.2 测量工具 身体自尊量表(PSPP)[8]。由徐霞修订,采用4级评分, 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主量表和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4个分量表。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72~0.8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9]。由祝蓓里根据澳大利亚学者Grove的量表修订而成。其信度在0.60~0.82之间,平均r为0.71。量表的计分方法为:“几乎没有”为0分,“有一点”为1分,“适中”为2分,“相当多”为3分,“非常”为4分。
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10]由王征宇修订,共90个问题,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每个项目分别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Polar心率遥测仪。由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产品编号为HD008,产品型号为 S625X。
2.1 试验前后PSPP、POMS 及SCL-90测试得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价值感(P<0.05)、心境指数(P<0.01)及强迫症状(P<0.05)、人际关系敏感(P<0.05)有显著影响。中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吸引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对照组试验前后被试PSPP、POMS 及SCL-90各项心理指标几乎没有发生变化(P>0.05)。见表1~3。
3组被试在PSPP各因子上,前后测差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OMS愤怒、疲劳、抑郁及TMD 4个因子上,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CL-90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总均分因子上,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进一步比较可知,在愤怒、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小强度组显著优于中强度组及对照组(P<0.05),中强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疲劳因子上,中强度组显著优于小强度组及对照组(P<0.05),小强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MD因子上,中小强度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但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强迫症状上,中强度组优于对照组(P<0.05),小强度组优于对照组(P
2.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型检验 表4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和心境对心理健康(总均分)影响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图1)。
3.1 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心境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研究结果表明,锻炼强度极大地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效应[11-13]。本次试验结果表明,中小强度组被试试验前后身体自尊水平变化均有上升趋势,其中小强度组身体价值感和中强度组身体吸引力变化已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一结果与何颖等[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4周的体育锻炼就能使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发生明显变化)。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次连续锻炼1 h的效果要好于2次30 min锻炼。尽管试验后3组被试身体自尊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各组试验前后变化趋势以及各组间变化值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强度健美操运动更有利于改善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因为对于平时不爱参加运动的女大学生而言,中强度体育锻炼在减少身体脂肪、改变体型及提高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至于3组间差异不显著问题,锻炼时间短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
从各组试验前后比较来看,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女大学生心境(TMD)、心理健康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的改善。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被试POMS愤怒、抑郁、SCL-90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的改善;中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被试POMS疲劳症状的改善;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女大学生心境(TMD)、心理健康状况(强迫症状、总均分)的改善。尽管可能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造成了组内组间比较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该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适宜刺激理论假说”。体育锻炼之所以能改善锻炼者的情绪状态,可能是因为锻炼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类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降低抑郁、焦虑及其他消极情绪[14]。
3.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心理机制 在路径分析中发现,体育锻炼影响身体自尊和心境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影响心境作用显著。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自尊或身体自尊的某一纬度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6,15]。在体育锻炼对心境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适宜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被试心境状态的改善[12-16]。Pinto等[17]在身体自尊与心境的关系研究中指出,身体自尊与心境相关显著,高自尊者具有良好的心境。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整体自尊水平的改善,又因自尊是心境的一个重要纬度,因而身体自尊对心境具有促进作用是可能的。
心境对心理健康(总均分)影响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有研究报道[18],心境与心理健康各项因子相关显著,该结论支持了心境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良好的心境可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最终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朱荣春等[19]研究指出,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自尊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表明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总分)变化会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樊富珉[20]用自我概念各个纬度与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相关研究,发现生理自我与心理健康(总均分)相关显著,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作为与生理自我非常相近的身体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也存在显著相关。然而,路径分析显示,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对此作如下2点解释:第一,本研究考察的是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朱荣春研究的是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9];第二,研究使用的量表不同,以及量表信效度、灵敏性等原因所致。以上只是推测,对此尚须进一步研究。
[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1-572.
[2] 王建中,樊富民.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状况调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3] 张志勇.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
[4] 黄志剑,郭志平,姚家新.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1):79-80.
[5] 薛林峰,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16-918.
[6]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体育与科学,2003,24(4):58-60.
[8]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34-137.
[9] 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11]李学砦.不同锻炼项目、强度和时间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及自我概念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77.
[12]方敏,江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强度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198-199.
[13]安雅然.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参加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5-37.
[15]朱风书,颜军.篮球锻炼对男大学生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81-582.
[16]李林.中国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的影响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2):165-166.
[18]刘宇晔.不同项目中小强度的专项选修课对女大学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2003,9:23-24.
[19]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25-227.
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是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达到的一种超物质的感觉体验。一般情况下,锻炼者不会达到这种高境界的运动体验。通常只有当锻炼者在全身心投入的锻炼过程中,才会无意识地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使锻炼者对外界的一切情景视而不见,仿佛进入了无人境界。这时锻炼者忘却自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处于活动过程本身,产生对动作过程的控制感,享受过程,体验乐趣。
有关学者认为流畅体验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刻意为学生营造特殊的锻炼场景,让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教学情景中达到流畅体验的境界。一旦青少年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到流畅状态,那么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够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能够高效的完成。同时,这种理想的体育境界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乐趣,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活动在实际意义上就不再单纯的作为锻炼学生体质的课程,它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上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大量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具有协同性。体育活动是流畅体验的活动载体,在体育活动中能让人达到快乐、忘我的精神境界,但流畅体验是否对心理健康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让人们在寻求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上也得到放松,体验到愉悦的感觉?因此对体育活动的流畅体验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是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层次的探讨。
本研究的对象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随机抽取了浙江理工大学56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4名、浙江财经大学70名、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50名、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40名,五所大学共290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27名,女性148名,平均年龄为19.91?.24岁。
问卷根据实际调查的对象和所调查项目的特征,在采用Jackson和Marsh编制的《流畅状态量表》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不同背景下的流畅体验问卷。对问卷的各因素进行了系数和分半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对两种系数进行检验可以得出信度值。一种是克伦系数,得出各流畅特征在所属问卷的 系数值,信度和系数值之间成正比,通常情况下,系数值不能够低于60。另一种是分半信度检验。分半法是将每个特征中包含的题目分成对等的两半,计算其相关的系数,同样,计算出来的半信度系数值和整个问卷的信度也是成正比的。由表中各系数值可知,此份问卷的信度已经符合要求。
量表是根据(SRHMS)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抽取出来的自测心理健康子量表,进行测量。这份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由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评定子量表组成,适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的健康测量。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真实填表。
在进行问卷数据的输入过程中,应该对问卷中的反向心理题目做明显的区别。对于这些反向问题,评定者应该重新对其评分。评分细则是这样的,对于反向问题应该执行互补取分原则,即以10作为整体,取原始分数的补集。简单的说就是10减原来的分数即可。该项量表中,其中反向问题有六道,正向问题有五道。表2是心理健康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份通过独立抽取的问卷,它的信效度和规范的测量标准是完全符合的。在表2中,“正向情绪”指的是人们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心理现象。比如开心等这些能够让人有愉悦的心理感受的情绪。而“减缓负向情绪”的作用则是减轻人们表现出来的消极的或者紧张、焦虑等一系列负面的情绪。“认知功能”是表示人们应该具备自我感知的能力。
通过对上述大学生样本进行随机抽选,向抽选样本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290份问卷,回收28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为275份,有效率为96.5%。
(1)各因子的方程解释量大于10%。(2)在不同因素上有相近的载荷取最高值。(3)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
0.3。根据上述3个提取标准并按照旋转后的因子成分,共归纳出体育锻炼有5个流畅体验特征:分别是:自我意识减弱、清晰的目的、挑战—技能平衡、专注任务、流畅体验(如表3)。
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共表现出5个。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欲对体育锻炼产生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作用作相关性分析。
把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分别与心理健康的三个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其相关系数来观察流畅体验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相关分析结果清楚的显示(如表4),体育锻炼中所有的流畅体验特征与心理健康都呈正相关。说明体育锻炼的流畅特征与心理健康是有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知道体育锻炼中流畅体验的增加有利于心理健康各因素的加强。
相关性分析中,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有意义的相关指标提供了进一步回归预测分析的变量。我们运用逐步剔除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方程,从中选出了统计意义最显著的预测模式。该模式把体育锻炼的五个流畅特征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的总值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方程的分析。该回归方程式分析结果:体育锻炼预测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有9.3%的预测量,R2 = 0.093,F = 27.70,p
为进一步了解这个预测模式对心理健康三个指标的预测功能,运用相同的回归分析法,即以体育锻炼的五个流畅特征为自变量,分别以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为因变量,用逐步剔除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从中选出统计意义最显著的预测模式。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和“认知能力”有预测作用的还是与心里健康的总值一样,都是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预测量分别为“正向情绪”的6.5%,“减缓负向情绪”的5.1%,“认知能力为5.8%(见表6)。其效应大小达到了中效应的解释标准。
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特征可分为三个: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三个特征都有协同性。说明这种自主活动流畅体验的增加会有利于心理健康三个因素的作用。
通过剔除方法的回归方程检验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中能预测心理健康的总表现的流畅特征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而且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这三个方面都呈唯一的显著效应预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进行自主活动的时候,设立一个清晰的活动目标,并且在活动中对任务目标的清晰感受,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好的帮助。无论是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的增加、对负面情绪的减缓还是对个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上,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任务目标的设置和清晰目标的感受是我们大学生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体育锻炼的其他流畅特征虽然与心理健康都有正相关关系,但是都不能预测心理健康的变化。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的流畅特征——“清晰的目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中等效应的预测作用,是加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个较好的途径。
(1)在大学生体育活动中表现的流畅体验的五大特征是:学生自我意识淡化、锻炼目的明确、技能和挑战之间形成均衡统一、专注于任务、流畅体验。
(3)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都呈正相关关系。体育锻炼中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变异具有预测作用,且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专注任务”三个表现特征都有预测作用。其余的流畅体验特征虽然与心理健康的三个因素都有正相关,但是都不能预测心理健康的变化。
体育锻炼产生的流畅体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流畅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变异有预测作用。因此我们应提倡大学生多参加自主的体育锻炼活动,而且在参加自主活动的时候,预先设立一个任务的清晰目标,这样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体会到更多的流畅体验的发生,从而更有效的的利用体育锻炼中的流畅体验特征来增加我们的心理健康。
[5] 粱德清,刘绍君.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
[7] 马勇.武汉市高校硕士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 杨艳玲.大学新生文化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11] 徐晓敏,王进.流畅体验在健身锻炼中的探索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6).
[12] 周晖.体育活动与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及心理健康[J].浙江体育科学,2007.11.
[13] 王裕桂.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理论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 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
[15] 周晖,王进.大学生体育活动和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体育科技,2009(3).
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健康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均衡地输入和输出能量和物质。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给健康如下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关系上的良好状态,不仅仅意味者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另外一个在欧洲被广泛引用的健康的定义出自著名医药社会学家帕松斯(parsons),他认为:健康是一个个体,及其成功扮演的社会角色,完成自己的社会分工能力的最理想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会受到身体,社会,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基因,饮食,自然环境,生活质量,体育锻炼,睡眠,精神状态,社会关系,工作待遇,以及关爱,自信心,社会安全感等。在这些因素中,除了基因对健康的影响不能改变外,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可以通过作为个人和社会的调节来改善或加强。
中国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健身意识形成、健身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身体和心里还不成熟,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就业,竞争,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身心健康极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实在令人堪忧,妒忌心强,承受压力能力差,高校率上升,生理方面,过早停止生长,高度近视,骨骼变形,抵抗力差,种种现象都说明,中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状况急待改善。尤其是sars疫情过后,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话题更是频频出现在各个学术刊物里。在许多学术论述中,许多学者都把在高校增设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站,以更好的宣传身体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固然重要,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还是要从改善体育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开始。
运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有年轻的话题,不管是东方的智慧还是西方的哲学,都反复阐述了运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动也。;生命在于运动,大家对诸如此类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详,事实上,大多数人从事体育运动正是出于对个人健康地考虑。
在运动过程中,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韧带和内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肌肉群,例如肩背部肌肉,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得到适当的运动,这对于提高肌肉群,骨骼和关节的协调性非常有帮助。培养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途径。
大学生应该是整个社会思想和肌体最活跃的群体,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大舞台的第一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机能,因为身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作以及生活质量的好坏。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面临多方面压力的大学生来说,学会正确认识和调节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正确给自己定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改善自己的缺点,把自己塑造成为更加优秀,更能够适应竞争机制的新一代人才。
体育运动可以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在运动中,人们可以互相了解,增强交流合默契,团体运动中队友之间的配合和团队精神经常是比赛的关键。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融入集体。
目前中国大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非常令人担忧。根据实证性调查的结果,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相当低,只有32%的大学生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而另外68%的学生几乎不做任何体育锻炼。在参加运动的大学生里,女生的比例大大低于男生。而且中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多出于对于某项运动的爱好,并没有更深入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与国外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形成强烈对比,在德国某些大学,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竟高达79%,85%的男大学生和72%的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推动德国学生锻炼身体的原因主要有: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大学生在参与运动的热情来自于对体育运动的了解,这与当地全民健身的普及,物质条件的丰富以及中小学理论与时间并重的体育教学当然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其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大学与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关注。德国大学一般是综合性大学,没有校园,不同的科系分布在城市个个角落,但是大学一定会有一个对学生免费开放的体育中心,每个学期开始学生们都可以报名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课程,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从巴洛克时代舞蹈到中国功夫应有尽有,老师则主要由体育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这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利的氛围和物质条件。
而中国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没有体育锻炼伙伴,没有科学的指导,没有场地,没有时间,甚至怕脏怕累怕出汗。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不能从物质方面和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尽可能的鼓励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为大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同时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给予科学的指导。笔者根据国内外大学体育教育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利用高校互联网,普及体育常识2.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对社团活动予以指导3.提供符合当代学生兴趣的体育课程4.免费开放体育场地
[1]丁英娈,耿涛. 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身心水平[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体育版).第5卷第2期,2003年6月
[3]. 创新大学生健康教育理念[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8卷第3期.2005年3月.
[4]林志英. 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4月.第20卷第2期.
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取决于体质的强弱和功能性的变化。的 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为身体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赖于后天环境,物质生活条件和身体锻炼。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最好砥石,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经常锻炼,将受益终身。 21世纪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身体的锻炼越来越少。学生也因为学习压力重、没时间等理由极少在课余时间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体现,学校体育正在深入发展,形势大好。但也面临挑战。如:如何更有效地为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进学生健康服务,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喜欢体育,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等。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围绕培养提高学生良好习惯的认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旨在阐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体育是人们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对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没有好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体育锻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总合。它还蕴涵着应该使家庭、社会、学校的体育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的解释。例如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加心肺功能,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可以减少心脏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有助于消除精神的紧张与压力;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
我们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强调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时也存在一定的兴趣差异、而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又决定着知觉和选择性。学生会把不感兴趣的事情排列到知觉的对象之外,而集中感兴趣的事情。我们除了搞好传统的田径、球类、体操之外,还进行的项目,网球、棒垒球、健身健美中心等。投入一定的较先进的设备器材,学生对这些项目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同时配合各种宣传栏、广播站、印发锻炼知识资料,使学生通过课外读物又获得一些锻炼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的来源。学生通过宣传、实践活动感到体育锻炼对自己身体有益。对工作、学习有益而产生了兴趣爱好,并且变成自觉行动。